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SusMat 研讨会 - 可持续发展能源材料
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保证现代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之一。为加速材料创新,共建可持续发展,由四川大学、WILEY出版集团、SusMat期刊(上海)联合主办的2021 SusMat系列研讨会第一站:能源材料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将在复旦举行2021 年 1 月 22 日上海大学。
会议介绍
本次研讨会将重点关注 SusMat 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能源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以及 11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
『现场专家报告+线上直播交流』
线上直播二维码
参会嘉宾
温兆银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研究各种单价阳离子离子导体和固态电池应用。发表论文39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余项,其中授权80余项,多项知识产权转让转化。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步”。 2010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突出贡献奖。 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科学院院士。现任亚洲固体离子学会理事长、中国陶瓷学会常务理事、固体离子学会理事长。
报告标题:固态电池材料及其可重复使用性
摘要:
二次电池能量密度有限,安全隐患限制突出动力和储能应用,基于固体电解质的固态和全固态电池是有效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化学动力研发领域的热点。固态材料是制约固态电池性能的关键,也是决定其界面特性和应用场景实用性的重要因素。本报告重点介绍固态电池的材料系统及其可回收性。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演讲嘉宾
报告详情
彭慧生教授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工作。
报告标题: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
摘要:
重点介绍新型纤维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聚合光- 发射电化学电池和敏感设备。与通常的平面结构相比,纤维能量和器件具有重量更轻、柔韧性更好、集成化等优点。它们可以通过纺织技术大规模生产。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医学和电子等领域。两者都显示了重要的应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吴利民教授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引用13000余次,H-factor 65;出版中英文专着4部;国家基金委创新组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重点项目主要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化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司)。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聚合物功能涂层、胶体微球等。
报告标题:高效被动辐射冷却聚合物薄膜材料设计
摘要:
被动辐射冷却是太阳波长范围约为0.3-2.5μm的光被高度反射回来,同时自身的热量通过波长为8-的大气透明窗向寒冷的外太空消散13 微米。然而,现有技术需要使用复杂且昂贵的加工设备,难以大规模推广,并且存在在湿热环境下冷却效果差等问题。
为此,我们在聚合物薄膜中设计了大量微孔和纳米孔结构。由于这些丰富的多级通道可以有效地散射太阳光并增加热量的发射率,因此薄膜在太阳光谱中的反射率高达~0.95,长波红外发射率高达~0.98。夜间气温下降约8.2°C,中午下降6.0-8.9°C。即使在炎热潮湿的气候下,也能实现白天5.5°C左右的降温,实现全天候环境下的高效被动辐射降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余彦磊教授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复旦大学。 2004年获得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液晶聚合物和光响应聚合物材料的研究。
报告标题:液晶聚合物的光致变形和光控形状记忆
摘要:
液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分子间协同作用,当引入偶氮苯等光敏基团,光不仅使光敏基团发生异构化,引起其分子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且促进液晶盒排列的变化,产生明显的宏观形变。此外,聚合物可以通过形状记忆效应中应变能的储存和释放产生形状变化。该工作将光化学相变与形状记忆效应相结合,利用紫外光前后偶氮苯液晶聚合物的Tg变化实现无热形状记忆;而液晶光化学相变触发应变能的释放,使液晶共聚纤维产生高达81%的收缩变形。